展会信息港展会大全

从Facebook的out看微信的弱点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日期:2014-01-27 21:04:33   浏览:9089次  

导读:虽然Facebook的流量还是稳居全球第二,但一股逃离FB的浪潮已然显现。峰哥向几位美国和澳洲的朋友问来了第一手的信息。鲜活呈上: 我们每天都用Facebook,但在上面我们的儿女都不是我们的朋友。虽然他们每周末都回来吃饭,但在FB上,我们要装作不认识他们。...

虽然Facebook的流量还是稳居全球第二,但一股“逃离FB”的浪潮已然显现。峰哥向几位美国和澳洲的朋友问来了第一手的信息。鲜活呈上:

“我们每天都用Facebook,但在上面我们的儿女都不是我们的朋友。虽然他们每周末都回来吃饭,但在FB上,我们要装作不认识他们。”

“我不怎么上FB了,没太多有用的信息。身边的人也差不多。对于社交,就使用更私密的。我用couple和snapchat。”

“在FB上晒图已经out了,大庭广众下去吆喝已经out。回归到自己一片小小的空间。可能是对太多信息的一种回归。我手机上的app也逐步减少,也是一样的原因。”

“Couple 和snapchat 吸引力是私密。微信的朋友圈跟FB差不多,但微信先是沟通的工具,然后顺带看看朋友圈。”

“我身边用FB的人已经少了很多了,以前我几乎FB不离身,现在都懒得去看了。年轻的都开始用whatsapp了。”

“FB上太多家长和亲戚。我这边太多同事了,很personal的东西也很少放了,很多人只是有个FB帐号,只用来看别人。professional networking 的都去linked in了,不少人用这个方式拉客户,好几个朋友新工作也是这么被猎头找上的。所以FB变鸡肋了。”

“我个人用的比以前少很多,朋友中中国朋友用的也没以前多,外国朋友相对来说还可以,一些重度用户还是比较活跃。”

“现在用微博微信比较多,朋友很多也是转到微信。外国朋友的转instagram和google+的也有。用的少的原因一是因为FB初期加了太多莫名其妙的朋友,把圈子搅得很乱,二是越来越多广告和跟我和朋友没什么关系的信息,三是它几次改版后变得越来越不好用,四是朋友用的少了,互动差了,自然就不爱用了。

“社交的私密性还是挺重要的。我觉得FB好景不长。”

“FB用的没以前多了。我认识的老美用instagram比较多,再就是whatsapp和snapchat。”

归纳起来有四点:

第一,人们开始更看重私密。一开始,人们享受到“用Facebook保持跟朋友沟通”的顺畅,他们就开始无节制的加朋友,这把FB推上主流,但人们随后就腻烦信息的过载,这股浪潮终于给FB带来副作用。比如Snapchat或者Couple就把朋友列表大幅缩减到你真正有话可以聊的那几个人。

第二,人们开始自动分流。当老一代进入FB后,新一代就必然有自己建立圈子的需求,FB不再象刚初生那样代表了年轻和酷。青少年们不想在FB上面对自己的父母甚至是祖父母,也不想被审查。比如Snapchat就为这一代人提供了轻松的交流场景。

第三,人们真正离不开的是“点对点”的沟通,也就是通讯,而不是点对多的沟通,也就是社交。所以FB无法捆绑住人们,他们反而投奔了简洁纯粹的Whatsapp。

第四,人们更喜欢纯粹移动的场景。FB在PC上出生和成长,那些习惯在PC上发出的内容,阅读的内容,就不适合在手机上呈现和阅读。这是Instagram的擅长。

现在来看微信的局面。

第一,微信首先是私密的通讯,类似于Whatsapp,再是半公开的朋友圈和群,类似于FB和Instagram,再是全公开的公众号,类似于微博和Twitter。这是一个全面的架构。因为人们无法离开通讯,所以就附带带旺了朋友圈和公众号。

在PC时代,马化腾曾说过,腾讯要构建一个全面的信息场景。即,私密的QQ+半公开的Qzone+全公开的微博。在移动时代,微信毕其功于一役。

第二,微信是基于手机而生,也在尽力避免被“变重”的压力。比如在PC上登陆微信,必须在手机上用微信扫描二维码,这就避免了纯粹的PC用户。而且在PC上只能用通讯/聊天功能,不能看朋友圈也不能往朋友圈发东西,这就避免了PC上产生的重度内容把朋友圈压沉。

第三,目前看,微信的弱点可能在于人们对“私密小圈子”的渴望。如同FB所经历的一样,一般用户在初始阶段会大量加新朋友,正在发生的是,两个新认识的人可能会先加微信再考虑交换手机号。这样,大量不熟的人和信息充斥了朋友圈。虽然可以屏蔽他们的信息,但操作成本高,处理一个需要5秒左右。

峰哥听到过这样的声音:

“我父母也在微信上,所以我从来不在朋友圈发信息。”

“只要你的老板在朋友圈里,你就难以毫无顾忌的在朋友圈发言。再说,很多人都不知道如何操作,让老板和同事看不到自己。”

“每天都是一堆吃饭的图片+转来的鸡汤+无病呻吟。没多久就烦了。看不到几个真关心的东西。”

“朋友圈对我来说就是Google Reader或者是微博。因为我的朋友大部分都是同行业的人,他们会转行业消息出来。”

这个判断,不知道对于来往、易信、或者那些中国版的Couple或者Snapchat有没有帮助?

赞助本站

人工智能实验室

相关热词: Facebook 微信

AiLab云推荐
展开

热门栏目HotCates

Copyright © 2010-2024 AiLab Team. 人工智能实验室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公司动态 | 免责声明 | 隐私条款 | 工作机会 | 展会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