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信息港展会大全

理解新媒体:内容何时为王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日期:2013-05-06 13:10:20   浏览:10100次  

导读:最近在深圳参加了一场论坛,其中有个话题是关于移动互联网与新媒体,我做了个简短的发言,谈对新媒体与移动互联网的理解。有嘉宾整理出速记稿发到网上,并没有显示我写在PPT上的主要观点,为准确起见,现在此成文表述。 我当时的话题是理解新媒体,那这要从...

最近在深圳参加了一场论坛,其中有个话题是关于移动互联网与新媒体,我做了个简短的发言,谈对新媒体与移动互联网的理解。有嘉宾整理出速记稿发到网上,并没有显示我写在PPT上的主要观点,为准确起见,现在此成文表述。

我当时的话题是“理解新媒体”,那这要从什么是媒体谈起。其实,人们对媒体的认识有很大的差别,尤其是在技术迅速变化的时代。如一种看法认为媒体主要就是其所承载的内容,而另一种看法则认为媒体就是技术载体,例如,我们所说的TMT,实际上在大多数情况下与内容关系不大。强调内容的往往来自传统媒体或“旧媒体”,而强调技术的,往往来自非媒体领域或者技术背景。

谈到媒体这一概念,我都不得不要提及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这位媒体研究的先驱。他最著名也最引起争议的一本书是《理解媒体:人的延伸》(Understanding Media: The Extensions of man) 。其中有一句最著名的话:媒体就是信息(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 。概括地说,他认为媒体就是技术,而与其所承载的内容无关。一个极端的例子,他认为灯泡就是媒体。灯泡让人们在夜晚创造空间,否则就笼罩在黑暗之中。他把灯光描述为没有内容的媒体,称“灯泡仅靠其存在就创造了一个环境。”

尽管引起极大争议,但他的思想影响很大,《连线》杂志称其为自己的“守护圣者”。他除了发明“地球村”这个名词外,还被许多人认为预言了互联网以及互联网对媒体和社会带来的许多影响。

我相信技术决定了媒体,进而决定了媒体的内容,而不是相反。按照技术进步,目前基本上可以把媒体划分成七类:

• 印刷:15世纪末

• 录制:19世纪末

• 影院:1900年起

• 广播:1910

• 电视:1950

• 互联网:1990

• 移动电话及终端:2000

回顾一下媒体与技术的历史,当技术发生剧烈变革并引发媒体的变革时,原有内容形式相对贬值。互联网让信息无处不在,专业与商业媒体机构的内容变成大宗商品,许多还免费供应。媒体是提供内容的技术——正是这种技术,而不是其所提供的内容,创造了更多价值,从门户、搜索、到社交都是如此。但正如以往的历史,随着技术的成熟普及和完成对原有媒体的颠覆,内容、媒体、技术终究要融合,那些对新技术敏感、最先拥抱新媒体、并且响应变革去创造内容的媒体,才能创造出最大价值,此时内容为王。

我想强调的是,从对技术敏感、媒体创新到内容再造,中间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对新用户的发现和适应,技术把传统的受众变成用户,改变其媒体行为,进而将用户变成新的受众。

在这样的轮回中,原先的受众变成追逐新技术和媒体的用户,当新形式的内容诞生时,用户又向受众回归。此时的内容已然是被新媒体和技术重新定义的内容。那些最先获取新受众的媒体,将成为内容的王者。

所以,内容是用户与技术和媒体所有互动的总和。用户和受众怎样使用技术和媒体,便会产生怎样的内容。内容追随媒体变化,进而适应技术的变化 。相对于技术/ 媒体的进步,内容的变化有滞后性,但三者最终会结合。当这种结合开始发生时,内容的价值回归。

移动互联网为什么是独立的媒体?我按照自己的理解,从维基百科上搜集到一些观点:

• 移动是第一种个人大众媒体

• 移动永久携带

• 移动总是开机

• 移动有内置的支付功能

• 移动在产生创意时是待机的

• 移动能最准确地监测用户

• 移动能获取媒体消费时的社交场景

• 移动让现实增强技术可用于媒体

• 移动提供了一种面向真实世界的数字界面

中国智能手机的用户,今年底将会达到5亿,明年会达到至少7亿,并且超过个人电脑用户。在这样一个巨大的技术变革、受众迁移与再造的进程中,移动互联时代内容的变革才刚刚开始,而且远未到“内容为王”的时机。

想引用凯利(Kevin Kelly)一本书的名称:技术想要什么?但我更想说,最终是已经拥抱了新技术的人们想要什么样的内容。

赞助本站

人工智能实验室

相关热词: 新媒体 互联网 社交

AiLab云推荐
展开

热门栏目HotCates

Copyright © 2010-2024 AiLab Team. 人工智能实验室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公司动态 | 免责声明 | 隐私条款 | 工作机会 | 展会港